【燈火闌珊】跟新導曾憲寧保育電影文化 張艾嘉感慨:觀眾只愛看串流平台
發布時間: 2022/12/08 16:47
最後更新: 2022/12/11 22:11
上月在台灣金馬獎上,張艾嘉憑主演港片《燈火闌珊》奪得最佳女主角,她在台上的一番感言感人肺腑。她說:「明年我70歲了,對我來說是個新開始,我會繼續努力多拍幾部電影,貢獻給電影藝術。」
由16歲開始入行,花了半世紀光陰在電影行業,由演員到幕後崗位都有過出色成就,至現在經常跟新導演合作,張艾嘉謙道不敢講傳承,只盼望將自己對的電影的愛和生命,無私地分享給年青一代。
曾十度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張艾嘉,先後在1981年憑《我的爺爺》、1986年的《最愛》已摘過金馬影后,被台灣傳媒封為「台版梅麗史翠普」,對獎項得失,張艾嘉早已抱平常心面對。
《燈火闌珊》早前成為第19屆香港亞洲電影節閉幕電影,訪問於香港首映、金馬獎頒獎禮前進行,張姐當時坦言難去形容心情。「不是care與否的問題,而是演員就要做好本份,如有獎項是luck,我都很意外,亦感謝獲得提名,但始終覺得演好自己的戲是應該的。」
別要失去才懷緬
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張艾嘉,雖然演員事業在寶島起步,但她在盛年時也拍過不少深入民心的港片,《最佳拍檔》的男人婆Madam、《阿郎的故事》跟周潤發的悲劇愛情,既是影迷的集體回憶,張艾嘉也見證過港產片的風光歲月。
這次演出新導演曾憲寧的《燈火闌珊》,一方面是想幫助年青影人,另外也對故事頗有感觸。「這部戲從香港消失的霓虹燈特色,去感懷人和事的消逝,其實電影行業,何嘗不像霓虹燈,曾經在城市發光發亮,我們都要加倍努力去保存它的特色,別要等到失去,才明白它的重要性。」
作為新導演,第一齣長片就找到影帝影后任達華和張艾嘉主演,曾憲寧笑言有私心:「因為一直很喜歡張姐的電影,她又是導演,如我自己的作品能有她的演出,相信會是很神奇的旅程,戰戰兢兢送上劇本,估不到張姐真的答應,猜她是想幫助新晉吧。」
事實上,張艾嘉一直很提攜年青後輩,由劉若英到李心潔,都曾大力扶助。「在我眼中,新舊演員都是一樣,最重要是否有喜歡電影的心,今次有非常新的演員周漢寧,拍攝前我和他一齊去跟師傅學整霓虹燈,過程中成為了朋友;任達華和我很多年前合作過,今次再見也沒有甚麼隔閡,大家都是想為部戲好。」
感觸觀眾只愛串流
戲中張艾嘉為要延續亡夫的心願,繼承了霓虹燈工場,跟周漢寧演的年青學徒開展了一段人生歷程。
為演出神髓,演員都要跟真正的霓虹光管師傅上堂,掌握製作過程和技藝,張艾嘉回想真的是大開眼界。「那些屈管、吹管的手藝真的不簡單,成功造到一枝已不容易,以前香港滿街都是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,真是難以想像如何做到,現在香港也僅存幾位大師傅,確實可以搞些展覽保存這個文化。」
曾憲寧相當認同:「每一個霓虹招牌都不會由一個人去完成,當中有設計、有書法、建築學等,這就如電影製作,同樣需要不同崗位的人才始能完成一部作品。」
最新影片推介:Anson Lo阿Jer專訪
說到在這個城市,有哪些行將消失的事物最感惋惜,張艾嘉再一次提到電影。「我說的是大銀幕上的電影,如果以後看戲只能在串流平台上,那是很遺憾的。雖然這個世界變得很快,但也不要悲觀,因為很多事物都是一個循環,如時裝,我們年青時著過的衫,又會再度流行。只要我們在失去一些事時,能夠真正明白它的存在意義,就像我在戲中的角色,在丈夫過身後,才更加清楚二人的關係,那也是另一種接受和go on。」
不敢輕言傳承
曾經也是歌手的張艾嘉,也想到了實體唱片代表的精神。「以前我們做唱片,會思考得很深入,由一整個概念去做,不只是一首單曲、MV,現在的歌唱節目,大家都是常唱老歌,因為那些歌裡面有它的故事和情懷,有些東西有它的存在價值,慢慢便可留存下去。」
近年,張艾嘉又常重看日本的黑白片,喜歡那份單純。「這些作品,都是很專心地用電影語言去講故事,而沒有很多複雜的考慮。現在做電影已難以單純,做導演要去想宣傳、成本,演員能給你檔期已很感恩,我一聽到這些就光火,以前我們演戲時,重疊了檔期會讓導演罵的,所以我都習慣了不撞期,演一部電影已很難,要同時演幾部,如何能專心?」
直至今天,她當演員同樣要求不能分心。「我和導演可以不停去討論故事、演出或拍法,但去到現場,我就專注演出,其他事就由導演去解決,我不會干預。」
每當有作品由兩個世代互相合作,很容易便聯想到傳承,張艾嘉笑言有時言重了。「中國人的電影界有一個很不健康的地方,就是對年長演員不夠尊重,尤其是年紀大的女演員,更難有演出機會,我年青的時候,都會很奇怪很多優秀的女演員,到了40歲後就要退休, 我這年紀已是幸運,還是可以有戲拍,因此更應該鼓勵更多導演寫不同的角色和題材,那對所有演員來說都有裨益,而我們能做的,便是盡量把自己的經驗和life在拍攝現場分享給導演。」
若以張姐的資歷和地位,能開拓更多機遇和領域給不同演員嗎?她卻坦言:「如只當導演,我是不會辛苦,因為我很享受電影,但如要開拓甚麼新的事情,可能便太累,到了我這年紀,想法未必是很主流,也不能要投資者冒險,只是有時會覺得如新一代觀眾只追電視劇,而不再想入戲院,便太過可惜,但也只能盡自己的能力,能做到多少便多少。」
憑一口氣,點一盞燈。每個崗位都出一份力,有些文化也許永遠不會消失。
記者:陳家昌